本文转自:昭通日报
以法为纲 以爱育人
——探究如何运用学前教育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
昭通市幼儿园 赵 红
学前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,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迈入了法治化、规范化的新阶段。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,我深刻感受到这部法律不仅为幼儿教育提供了指引,也为解决教育中的各类矛盾提供了法律依据。在日常工作中,我们时常面临教师与家长的意见分歧、幼儿之间的冲突,以及教育方式的选择问题。如何运用学前教育法来平衡各方需求,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,已成为新时期幼儿园工作的核心要义。
当家长诉求遇上教育法规
化解理念冲突的智慧
新学期伊始,大班幼儿硕硕的爸爸焦虑地问道:“老师,为什么我的孩子还不会写名字和背古诗?其他幼儿园的同龄孩子都能算加减法了!下学期有必要提前送他去读个学前班吗?”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幼儿园都不陌生,家长们对知识学习的焦虑与学前教育法中“防止小学化倾向”的规定形成了鲜明冲突。
我们班的霖霖就是个典型案例。当霖霖妈妈发现孩子涂鸦后急得直跺脚,我翻出学前教育法第五十六条给她看:“幼儿园应当以学前儿童的生活为基础,以游戏为基本活动,发展素质教育,最大限度支持学前儿童通过亲近自然、实际操作、亲身体验等方式探索学习……”随后我邀请她参与助教活动,她在观察中发现,霖霖在搭建积木时,会自发进行数量运算——“再拿3块就够了”;在玩商店游戏时,会运用货币概念——“这个卖5元”。慢慢地,霖霖妈妈逐渐认识到,这些游戏化的学习活动正在为孩子将来的数学思维发展奠基。
幼儿园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,邀请家长实地观察教育过程。在沙水区玩测量的孩子,正在建立量的概念;在角色扮演中发生争吵又和好的孩子,正在学习社交技巧。这种“看见”比任何说教都有说服力。如今,霖霖妈妈已成为家长委员会的骨干成员,经常用自己的转变来开导其他焦虑的家长。
当童真世界发生“战争”
用法律思维引导幼儿社交
中班的晨晨和阳阳为了争抢变形金刚玩具而扭打在一起,晨晨的手臂上留下了几道抓痕。晨晨奶奶第二天情绪激动地冲进教室质问:“你们老师怎么看的孩子?我要投诉!”这样的突发事件考验着教师的专业处置能力和法律素养。
我们要转变教育策略,创设“和平角”,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,用“我句式”表达感受,如你抢我的玩具,我很伤心,引导他们自主协商解决冲突。实践表明,幼儿往往能提出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,如制定轮流玩耍规则。
我们还在活动区设计了情绪温度计活动,孩子们可以用色卡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。渐渐地,孩子们学会了在冲突爆发前说:“我现在是红色了,需要冷静一下。”这种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。
当教育惩戒遭遇法律红线
在边界内寻找教育艺术
“老师,你能不能凶一点?我家孩子在家简直无法无天!”这是洋洋爸爸提出的教育诉求,但学前教育法明确规定:“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儿童”,这要求我们在法律边界内寻找教育智慧。
班上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叫小海,经常把饭菜倒在地上。我们没有惩罚他,而是创新实施了小小值日生制度。现在,小海会主动帮忙整理玩具,并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获得成就感。我们通过正向行为引导代替惩罚,推行“行为存折”模式,孩子们每完成一个目标任务就能获得一枚贴纸。实践表明,这种做法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效。
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
而是温暖的守护
在贯彻实施学前教育法的过程中,我深刻体会到它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有力支撑。在处理幼儿冲突时,我能够基于法律条文阐释科学的教育理念;在选择教育方法时,我可以遵循发展规律设计适宜活动。
如今,我依然会遇到情绪焦虑的家长和分离困难的孩子,但我的口袋里除了纸巾,还装着法律赋予的专业自信。瑞瑞已能开心地和妈妈挥手告别,而那位曾经对孩子知识学习焦虑的硕硕爸爸,最近主动报名当了亲子运动会的志愿者,更加重视对孩子的陪伴以及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。
法律不仅是约束
也是保障
学前教育法不仅明确了幼儿园的安全管理责任,也规范了事故处理程序。尤为重要的是,它保护了教师的教育自主权,当个别家长提出不合理诉求时,我们可以依法维护教育专业性。这种制度保障能让教师更加专注于教育本身,而不是在各种担忧中分散精力。
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,我们不仅是法律法规的践行者,还是法治教育的传播者。我们应当在法律框架下,以专业和爱心护航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,让学前教育成为有温度的教育。未来,我们仍需不断深化法律学习,优化教育实践,让每个幼儿都在法治的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。
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